冕的笔顺
冕字概述
〔冕〕字拼音是miǎn,部首是⺜,总笔画是11画。
〔冕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冃、免”或“"⺜"、免”,五行属水。
〔冕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冃( mào ),免声。“冃是 蛮 夷及小儿的头衣”,“免”是“冕”的本字。本义是古代帝王、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。
〔冕〕字仓颉码是ANAU,五笔是JQKQ,四角号码是60412,郑码是KRJR,中文电码是0380,区位码是3565。
〔冕〕字的UNICODE是U+5195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0885,UTF-32:00005195,UTF-8:E5 86 95。
〔冕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4825,属次常用字。
〔冕〕字异体字是㡈、絻。
冕的意思
冕
miǎnㄇㄧㄢˇ基本解释
◎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,后专指帝王的皇冠。冠~。加~。卫~(卫护帝王头上的皇冠,喻维护帝王的最高统治权力或保持体育竞赛中的上届冠军称号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冃( mào ),免声。“冃是 蛮 夷及小儿的头衣”,“免”是“冕”的本字。本义:古代帝王、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。
2.同本义crown。
冕,大夫以上冠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故天子袾裷衣冕,诸侯玄裷衣冕。 —— 《荀子·富国》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。 —— 《庄子·胠箧》古之王者,冕而前旒。 —— 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服冕乘轩。 —— 《左传·哀公十五年》
冠冕(古代帝王、官员戴的帽子);冕弁(冕和弁。均为古代帝王、诸侯、卿、大夫所戴的礼帽);冕版(冕顶之板);冕服(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);冕冠(古代帝王、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)
3.喻指像冕的事物 hat-like thing。如:日冕。
冕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冂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97頁,第7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29頁,第30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6頁,第31字
音《唐韻》:亡辨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美辨切,音免。
《說文》:大夫以上冠也,邃延垂瑬纊紞。从冃,免聲,古黃帝初作冕。〔徐曰〕冕,上加之也,長六寸,前狹圓,上廣方,朱綠塗之,前後邃延;斿,其前垂珠也,俯仰逶迤,如水之流;纊紞,黃色也,以黃綿綴冕兩旁,下繫玉,又謂之珥,細長而銳若筆頭,以屬耳中,無作聰明,虛己以待人之意。冕之言俛也,後仰前俯,主於恭也。
《禮・玉藻》:諸侯裨冕以朝。〈禮器〉:天子之冕朱綠藻,十有二旒,諸侯九,上大夫七,下大夫五,此以文爲貴也。
例又,《韻會》或作絻。
《荀子・禮論篇》:郊之麻絻。
《集韻》亦作㡈。
例又,《正韻》:《禮記》士端、諸侯
端以祭、天子
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,端皆作冕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武遠切,音晚──冠有延,前俯也。
注解
〔冕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冂部。
〔冕〕字拼音是miǎ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⺜、免,五行属水。
〔冕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冃( mào ),免声。“冃是 蛮 夷及小儿的头衣”,“免”是“冕”的本字。本义是古代帝王、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。
〔冕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iǎn] ⑴ 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,后专指帝王的皇冠
冕字的翻译
- crown; ceremonial cap
- Königskrone (S)
- couronne
冕的字源字形
商 甲骨文 𠂤组
楚〔战国〕 简 上博
唐 石经 开成石经
宋 印刷字体 广韵
宋 印刷字体 增韵
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
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