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顺

复制 打印字帖

ㄅㄛˋ

⺮部 共19画 上下结构U+7C38
汉语字典

⺮部

19画

13画

上下结构

bo bo

形声字

TADC 86 、 TDWB 98

HTCE

MEXI

88847

4684

8404

U+7C38

簸的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原文
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152頁,第8

同文書局本: 第901頁,第46

標點整理本: 第862頁,第16

廣韻》、《集韻》:補火切;《韻會》:杜果切;《正韻》:烏果切,簸音駊。
說文》:揚米去糠也。
詩・大雅》:或簸或蹂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簸補過切,音播──義同。

注解

〔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

〔簸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bò、bǒ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箕、皮、;、𥫗、𤿺,五行属

〔簸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箕,皮声。本义是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,扬去糠粃尘土等物。

〔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ò] ⑴ 〔~箕〕❶扬糠除秽、清理垃圾的器具,用竹篾、柳条或铁皮制成,三面有边沿,一面敞口;❷簸箕形的指纹(“箕”均读轻声)。 [bǒ] ⑴ 用簸箕颠动米粮,扬去糠秕和灰尘⑵ 颠动摇晃

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拼哈查整理。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